Currently browsing

Page 2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與世界綠色組織共同主辦「可持續投資與環境、社會及管治2022」國際會議

(香港.2023年1月30日)氣候危機迫在眉睫,極端天氣頻繁,肆虐世界各地。加上,後新冠疫情時代,大家都全力促進經濟復甦,正正是積極推動綠色經濟的契機。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ESCAP)與世界綠色組織(WGO)今年合辦第三屆「可持續投資與環境、社會及管治2022」國際會議(Sustainable Investing and ESG Conference),並大力推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亞太區綠色經濟綱領》(Asia-Pacific Green Deal for Business),邀請了多位全球專才集思廣益,聯合進行線上線下廣播,從多角度深入探討綠色金融、低碳科技及氣候政策,帶領業界把ESG元素融入企業運作,推動可持續發展。此國際會議已於12月1日至2日一連兩天在數碼港圓滿舉行,獲得各方政商界領袖、行業專家和大學學者等的鼎力支持,取得空前成功。

世界綠色組織、大新銀行敢動呈獻「地球‧敢『動』行」2022 之城市定向比賽暨嘉年華

以步代車響應低碳生活全民參與締造減碳紀錄 (香港,2023年1月 15日)世界綠色組織主辦、大新銀行敢動呈獻「地球 ‧ 敢『動』行」以「為氣候行多步,一同步出新未來」為主題,希望喚醒市民關注氣候變化,鼓勵大家以步行代替短距離的交通工具,實踐低碳健康生活。「地球 ‧ 敢『動』行城市定向比賽暨嘉年華」於1月 15日在歡樂的氣氛下順利舉行,並為「地球 ‧ 敢『動』線上行 – 步足減碳大挑戰」令人鼓舞的減碳紀錄劃上完美句號,大新銀行亦透過「大新銀行75周年公益挑戰賽」捐贈75萬港元的額外善款予5間環保慈善機構,將步數、減碳量轉化為愛心善行。

世界綠色組織、大新銀行敢動呈獻「地球‧敢『動』行」2022 地球‧敢『動』暨港人步行習慣調查發佈會

調查發現不足一成人 日行30分鐘低碳生活人人有責 以步代車你我做到 (香港,2022年8月4日)世界綠色組織主辦、大新銀行敢動呈獻「地球‧敢『動』行」2022,今年以「為氣候行多步,一同步出新未來」為主題,邀請前港隊游泳代表方力申先生擔任地球‧敢「動」行大使,並與本地著名卡通人物「癲噹」合作,舉辦一系列活動,鼓勵大家敢「動」行,希望喚醒市民關注在新常態下的氣候變化,鼓勵大家以步行代替短距離的交通工具,減少碳排放,並實踐低碳健康生活。另外,今年的活動加設「大新銀行75周年公益挑戰賽」,由5名香港精英運動員擔任減碳隊長號召公衆參加線上步行挑戰,為指定環保慈善機構籌募由大新銀行捐贈達75萬港元的額外善款。

亞洲首個應對氣候變化聯盟成立助企業建立韌性應對氣候變化

(香港 2022 年 4 月 28 日)由世界綠色組織(WGO)倡導、奧雅納(Arup)及羅兵咸永道香港(PwC)擔任技術顧問,亞洲應對氣候變化企業聯盟(Asian Corporate Coalition for 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 A4CR)今天正式成立,幫助企業應對氣候變化,構建亞洲首個具氣候韌性的商界社群。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陳浩濂及香港金融發展局總監及政策研究主管董一岳博士應邀擔任網上啟動禮的主禮嘉賓。

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與世界綠色組織共同主辦「可持續投資與環境、社會及管治2021」國際會議

(香港‧2021 年 12 月 22 日)氣候危機迫在眉睫,加上這兩年新冠肺炎肆虐各地,為全球帶來極大動盪,在新常態下如何推動綠色經濟金融?由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UNESCAP)與世界綠色組織(WGO)合辦第二屆「可持續投資與環境、社會及管治2021」國際會議(Sustainable Investing and ESG Conference)已於2021年10月26至27日兩天在香港金融大會堂舉行,並進行線上廣播,深入探討綠色金融、低碳科技及氣候政策,帶領業界把ESG元素融入企業運作,推動可持續發展。獲得各方政商界領袖、行業專家和學者等的鼎力支持,取得空前成功。

社會創新發明 「疫『市』創建」 – 概念空間設計比賽頒獎禮

(香港,2021年9月11 日) 世界綠色組織主辦的第八屆「社會創新發明」設計比賽以「概念空間」為主題,邀請中學生及大專生分別設計一個現代化公眾街市及一個具主題性的智慧綜合服務大樓,逾百位同學積極參與。頒獎禮已於9月11日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位於灣仔區的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舉行,獲機電工程署總工程師李學賢先生、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裝備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梅國威博士、BeeXergy Consulting Limited 董事 Henry Mak 及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出席作主禮嘉賓,頒發獎狀並表掦獲獎隊伍,鼓勵同學發揮創意,為香港的公共街市及服務設施發展和綠色建築注入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