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發明 –「樂『建』安居」概念空間設計大賽

header

比賽簡介

社會創新發明 –「樂『建』安居」概念空間設計大賽

背景:

本港基層居住環境
統計處於2016年發表的數據顯示1,本港大約有9.1萬個劏房,當中住了近21萬人;對比2013年數據,劏房數目增加了三分之一。更有逾14,000人住在非住宅地方,當中包括工廠大廈、由養畜場改裝而成的劏房等。同時近年租金不斷上揚,基層市民被迫愈住愈細,部份劏房環境惡劣,需廚廁共用,住戶面對惡劣居住環境苦不堪言。然而,房屋委員會在2019年9月底2,公布現時一般公屋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4年,當中一般家庭輪候時間延長至5.7年,不少貧困家庭於蝸居掙扎求存,令覓得安身之所變成奢望。世界綠色組織過去一直支援劏房戶並就能源貧窮問題發聲 (詳情:https://thewgo.org/website/chi/energy-poverty/),另外亦於不同渠道分享香港土地發展和分配的看法,其中包括AM730 舉辦的土地小辯論公開論壇 ( 詳情: http://bit.ly/35ryBg3)。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政府於2017年9月公布成立「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並由社聯牽頭募集及翻新私人單位交予社福機構營運。計劃開展至今已提供約618個單位,為輪候公屋最少3年、居於不適切住房,以及低收入和急需社區支援的個人或家庭,提供短期住宿和支援服務,而租金不會超過租戶入息的四分一。回顧兩年的計劃發展,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項目總監何俊傑稱3,改建現有單位作社會房屋有一定困難,包括裝修成本、難以募集大量單位等,於供應量上只能作輔助角色。他認為,未來過渡性房屋的供應主軸應透過於閒置土地上,以組合屋方式興建單位。

主題簡介:

增加過渡性房屋,採納組合屋設計
2018年《施政報告》,將過渡性房屋寫入政策之中。運房局去年成立「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為民間團體推展的過渡性房屋項目提供一站式統籌支援,並就相關的行政或法定程序提供協助,同年,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亦在網誌4中表示: 【過渡性房屋專責小組正努力探討其他建議的可行性,包括建設過渡性屋邨,以期增加單位的供應,以有助改善居住環境惡劣家庭的生活為目標。】覓地建屋,為本港房策重中之重,而改善及抒緩基層市民居住環境的質素同樣刻不容緩。
「社會創新發明 – 概念空間設計大賽」踏入第七年,世界綠色組織期望透過是次活動鼓勵學生就推行過渡性房屋計劃提出創新的設計及想法,以過渡性組合屋形式建設一個環保及多元化的智慧社區及主題屋苑,抒緩住屋需求,改善基層居住環境。

組合屋的特點:

• 採用模塊化綜合建設(MiC)方法在閒置土地上,建設可供短期使用的過渡性社會住房
• 組件於工廠組裝,可在現場安裝 ,可大大縮短建造時間,土地空間並節省資源
• 即使日後拆御,部分組合屋的配件仍可重複使用,減少浪費
• 外國早有興建組合屋的經驗,例如荷蘭、新加坡等地可供香港借鑒

為配合智能科技發展及能源效益的大趨勢。我們期望是次空間設計大賽能綜合創意、綠色元素及應用性,為香港未來增加過渡性房屋及改善基層市民居住環境提供更多可行的設計方案。

目的:

    • 提升學生對基層住屋等社會及環境問題的關注
    • 鼓勵青年發揮創意,透過模型設計展述理念,為香港的住屋發展注入新思維
    • 了解更多關於能源效益,節能減碳的知識及設施應用,以平衡環境能源效益和發展,從而增加綠色建築設計的可行性
    • 將「綠色」概念融入設計,綜合創意、環保及應用性,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統計處於2016年3月發佈《香港分間樓宇單位的住屋狀況》調查
2房屋委員會網頁 (https://www.housingauthority.gov.hk/tc/about-us/publications-and-statistics/prh-applications-average-waiting-time/index.html)
3【施政報告2019】社會房屋計劃兩周年 社聯倡政府加碼興建組合屋 HK01訪問 (http://bit.ly/36iSsiM)
4 局長網誌 – 重新出發 共建家園 (https://www.thb.gov.hk/tc/blog/index_id_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