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 敢「動」日 2017 之與領袖 • 敢「動」行暨「綠色步行指數」發佈會

世界綠色組織繼往開來,今年續舉辦環保步行活動「地球 • 敢『動』日」 2017,旨在向市民推廣以步行代替乘搭短途車的好處;除了有助減少碳排放,對抗氣候變化,亦對市民個人健康及社會有莫大裨益。今年更首創「綠色步行指數(Green WALK Score)」先導計劃,同時透過舉辦與領袖•敢「動」行,邀請政府官員及社區領袖參與了解計分方法,期望為公眾提供一套客觀量度路面「好行度(Walkability)」的參考工具,同時按此基礎改善社區的「好行度」,讓香港落實成為「步行城市(Walkable City)」。

今日(10月17日)世界綠色組織舉行的「與領袖•敢『動』行」,邀請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運輸署策劃組長(步行城市)陸復民先生、城市規劃專家、註冊樹藝師及社區領袖,由旺角市區步行至京士柏遊樂場。並於途經個別檢查點時介紹「綠色步行指數(Green WALK Score)」十個指標的量度方法。

活動上,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及運輸署策劃組長(步行城市)陸復民先生等於第一個檢查點(check point1)銀行中心外體驗研究員如何進行空氣質素及空氣流速測試。

環境好才可吸引市民行多步

世界綠色組織相信,要將香港推廣成為一個步行城市,除了要讓市民明白步行的好處,亦需要「硬件」——客觀環境的配合;包括良好道路設計、廣泛綠化程度及配套設施,才能吸引市民多步行。當然身處戶外,人於步行時感受到的舒適度會受很多不同因素影響,包括氣溫、風速、濕度、個人衣著,甚至路面情況等,難以一概而論。

天氣因素影響大

綜觀本會連續兩年委託國際認可的調查公司,就「香港人步行習慣」進行調查,分別於街頭成功訪問了 408 (2016年)及 505 (2017年)名 18 歲以上的成人。調查結果顯示,兩年均有逾 5 成受訪者表示,因為天氣問題——包括太熱、太凍及落雨而放棄步行,改而選擇乘搭短途交通工具。今年調查中,逾 7 成受訪者願意因環保而步行不搭車,較去年的 8 成半少近 1 成半,相信與這段時間極端天氣出現較頻密、空氣質素受外圍因素影響變差及天氣酷熱有關。

循四方面整合十個指標

所以本會循四方面;即舒適度、通達度、愉悅度及環保度整合出十個指標。舒適度即影響步行舒度程度的因素,特別是與天氣及環境有關的因素,包括空氣質素、空氣流速、環境聲音、綠化範圍及休憩空間等五個指標。影響通達度要素則包括行人路面情況、行人過路安全設施及道路指示。最後的愉悅度包括行人友善設施,還有涉及環保的廢物管理。制成一套客觀的量度工具——「綠色步行指數」供市民參考,方便市民了解有關路段的「好行度」。

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與一眾嘉賓在另一個檢查點外,了解如何測試行人路面暢通情況。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表示:「香港大部份街道指數屬於中規中矩,但仍有不少城市綠洲吸引市民步行及前往。「綠色步行指數(Green WALK score)」屬先導計劃,旨在提供一套客觀量度工具,給公眾參考個別路段的「好行度」,從而鼓勵市民行多步及落實推動香港成為一個步行城市。」

與領袖•敢「動」行 邀請持分者參與

今日我們更舉辦與領袖•敢「動」行,邀請食物及衞生局副局長徐德義醫生、運輸署策劃組長(步行城市)陸復民先生、城市規劃專家及註冊樹藝師,一起試行本會推薦的其中一條綠色遊踪,同時向大家及公眾介紹綠色步行指數的指標及量度方法。此遊踪由港鐵旺角站 E 出口附近的銀行中心作為起點,經西洋菜街、登打士街及窩打老道到達京士柏公園及遊樂場,全程分為十個檢查點,當日則於個別檢查點介紹量度指標方法。

本港街道多中規中矩

根據本會研究員於十月十一日上午十一時於上述遊踪取得的數據,得出該路線綠色步行指數為 61 分。當中發現初段路的指數較低(涉及空氣質素、環境聲音及綠化範圍等指標),後段部份,當檢查點越開揚及越多綠化範圍時,指數就越高,尤其到達公園範時,情況更甚。一般情況 50 – 60 分仍屬中等指數,低過 50 分則是欠理想,所以上述 61 分的綠色步行指數只屬中等指數,要吸引更多市民步行,必須改善現有設施。

一眾嘉賓正前往活動終點站京士柏遊樂場,沿途城市規劃專家及註冊樹藝師介紹樹木的種類,並討論綠化範圍。余博士表示,良好道路設計、廣泛綠化程度及配套設施,才能吸引市民多步行。

一眾嘉賓走過活動十個檢查點,成功到達終點站京士柏遊樂場。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表示「綠色步行指數」屬先導計劃,冀盼能收集更多專業人士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務求優化及制定更客觀及持平的評審標準,令此計劃更臻完善。

要靠設計改善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表示

該路段指數反映了香港普遍情況。即大部份街道指數屬於中規中矩,不會很差,亦不會很好,只要細心觀察,本港仍有不少城市綠洲吸引市民步行及前往,但整體情況可以更好。所以我們提出這個工具的目的,旨在反映香港行人路實況,希望藉着改善設計、加強綠化等小修小補的方法,令指數較低的路段/地方得以改善,並提高本港的『好行度』,鼓勵市民行多步及落實推動香港成為一個步行城市。

余博士續指,正如 2015 年銅鑼灣一廣場,因應當區空氣污染問題嚴重,為免廣場做成屏風樓效應,阻擋軒尼詩道的通風廊及使空氣懸浮粒子難以驅散,於是於廣場的 4 樓、7 樓及 11 樓開設通風洞,促使區內空氣流通,減少軒尼詩道的峽谷效應。

增加綠化範圍最化算

由於樹木具有平衡戶外氣溫、減低太陽輻射、過濾污染物和為行人提供樹蔭及陰涼環境,故本會建議短期內,可於有限的行人路面積加種樹木,增加蒸騰作用,或設置水體以提供恒涼區,甚至利用一些冷質物料(特點是反射陽光及/或散熱能力強)舖設行人路面、街道及建築物外牆,幫助行人路散熱降溫。

由於現階段「綠色步行指數」屬先導計劃,本會將總結是次計劃的經驗,並收集更多專業人士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務求優化及制定更客觀及持平的評審標準,令「綠色步行指數」更臻完善。

世界綠色組織
「世界綠色組織」是關注社會和環境議題的嶄新環保團體,透過以科學為本的政策研究及深入完善的地區工作項目,改善經濟、環境和民生,幫助各界特別是基層市民應對挑戰,並落實可持續發展的願景。有關本會詳細資料,請瀏覽本會網站http://www.thewgo.org/

世界綠色組織

行政總裁 余遠騁博士
電話:2391-1693
電郵:williamyu@thewgo.org
傳訊經理 王慧恩女士
電話:2991-9119
電郵:noelwong@thewgo.org

附件(一):綠色步行指數十個指標

指標1)空氣質素

首先以空氣質素為例,雖然人於步行中,難以感受到 PM 2.5 的濃度及影響,不能斷言空氣質素好壞會影響市民步行的意慾。惟由於 PM 2.5 [1]可以滲入肺部及血液中,引致有關肺及血液的病患,其濃度對健康影響較大。所以本會主要量度空氣中的 PM 2.5,並參考環保署訂立的《空氣質素指標》,香港空氣質素 PM 2.5的濃度(全年平均不超過 35 ug/m3)為標準。

指標2)空氣流速

空氣流速則主要計算檢查點的空氣流動引起的風力速度。由於風速有助驅散污染物、影響人體散熱速度及感覺,本會遂借用規劃處《都市氣候圖及風環境評估標準-可行性研究》中指,「為讓行人達致中性人體生理熱效(Thermal Comfort)等值溫度,城市通風的強度須達至蒲福氏風級級別的「軟風」程度(即風速達每秒一米)」此量度作為此指標標準。

指標3)環境聲音

主要量度檢測點周圍的聲音是否太大至構成噪音的程度。本會借用環保署交通噪音以 70 分貝為上限的參考標準,即檢查點的噪音不能超過 70 分貝。70 分貝約相等於一般吸塵機的聲浪,但已使人注意力無法集中。當噪音持續達到 70 分貝,聽力和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有機會聽不清楚 30%的談話內容,出現溝通困難。噪音還會加速消耗人體中的維生素 C、B1、B2、B6 和氨基酸等營養物質,造成人體免疫功能下降。外國更有研究更指地區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貝,高血壓發病率就會增加 3%。

指標4)綠化範圍

眾所周知,綠色植物於日間能夠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使空氣較清新。而且綠色不僅能吸收強光中對眼睛有害的紫外線,其反射陽光或燈光出來的光線(綠色反射是 47%,青色只反射 36%)適中,給予人體的神經系統、大腦皮層和眼睛裡的視網膜組織適度刺激,有助紓緩眼睛疲勞、使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

指標5)行人路面暢通情況

回應一般市民會希望道路暢通、寬敞的期望,量度 1 分鐘內行人途經數目。並參考規劃署《二零零零年公路容量年冊》中提及,C 等行人路服務水平的上限(平均每分鐘每米闊度 23 名行人的流量),作為可接受的最低標準,供釐定行人地帶所需闊度時作參考之用。

指標6)行人過路安全設施

香港人多車多,更經常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所以行人安全過路設施是不可或缺,相關設施亦方便市民安全地步行到不同地方,變相鼓勵市民多步行。故此指標是要目測 15 米範圍內,是否有任何方便行人過路的設施,包括斑馬線、行人過路燈、隧道或天橋等。

指標7)道路指示

現時每條道路的兩端均設有街道名牌,大部分的道路交界處亦安裝了街道名牌,部份距離超過四百米的交界處,亦會於約二百米的距間地方加裝額外的街道名牌。本會相信路牌除了有助不熟悉當區的市民「搵路」,亦有助經常出入當區,但因腳步匆忙未有留意區內設施或景點的市民,吸引他們透過步行來發掘區內新趣。所以一般路政署的街頭指示牌及香港旅遊發展局豎立的一些景點指示牌(包括方向指示牌、資訊地圖牌和景點資料牌),亦有助吸引市民多步行。

指標8)休憩設施

本會根據規劃署《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定義的休憩設施,包括:休憩用地、康樂休憩用地、動態休憩用地、靜態休憩用地、區域休憩用地、地區休憩用地、鄰舍休憩用地及美化市容地帶市區 ,廣義則為供公眾享用的休憩用地及康樂設施。考慮到步行期間需要、各人體能狀況不同和天氣影響,令體力消耗情況不一,本會認為適當的休憩設施,包括公眾座位、遊樂場及公園等,可供市民作短暫休息,有助鼓勵市民步行。此指標會計算在該檢查站目測範圍內,是否有任何一種娛樂和休息設施(即休憩區,兒童遊樂場,美化區和公園)。

指標9)行人友善設施

鑑於現時香港道路設計主要從行車去考慮,較少從行人出發,行人路的設施相對較貧乏,尤其欠缺一些有蓋行人設施。而且正如上文提及,今年調查中,少了近1成半的受訪者,願意因環保而步行不搭車,相信與這段時間極端天氣出現較頻密、空氣質素受外圍因素影響變差及天氣酷熱有關。而且可以預見隨着氣候變化明顯,氣溫上升,市民對於遮太陽、避雨地的需要求加,故適當的行人友善設施,如行人路上蓋、飲水機、路燈和公廁等,可以減少上述天氣因素影響,有助推動市民多步行。而本會將通過評估在每個檢查點是否備有上述及類似的行人友好設施,作為評估好行度指標之一。

指標10)廢物管理

響應環保署於 2019 年實施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政策及源頭減廢的方針,本會鼓勵市民支持回收,故於「綠色步行指數(Green WALK Score)」中加入廢物管理此指標,透過評估每個檢查點是否設有回收箱,評估該路線對資源回收的支持度,減少街道垃圾對行人造成的滋擾及衞生問題。

 


[1]指空氣中標稱氣動直徑為 2.5 微米或以下的懸浮顆粒子。其直徑只有頭髮的 1/28,因為非 常細微,較 PM10 更容易深入人體肺部,進而引起肺部 的發炎反應、心血管的病變、氣喘症狀加劇等情形,且 上面若附著其他污染物,將更加深對呼吸系統之危害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