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天氣持續酷熱 劏房居民日夜煎熬

華南地區持續高溫,香港天文台連日來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居於狹窄的劏房基層有如人肉蒸籠。世界綠色組織連日來在多個劏房的監測發現,在一個沒有「酷熱天氣警告」的下午,有觀塘劏房室內溫度錄得攝氏35.7度,較天文台在觀塘氣象站錄得的環境溫度高出5度;有基層為減省電費開支,寧做 「熱窩上的螞蟻」,或到附近商場「避暑」。有學者指出,長幼和長期病患者,在炎熱環境下的入院率和死亡率會較高,提醒他們有需要時應到戶外陰涼地方休息。

在觀塘鐵皮屋居住的住戶張太,現一家五口居於被「劏」為12個單位的僭建鐵皮屋內,環境空間狹窄,雜物亦影響空氣流通。

本港多年來房屋供應不足,樓價高企,使劏房情況日趨普遍,但住屋環境極為惡劣,每逢夏季,居民更要面對持續高溫。世界綠色組織最近探訪20個劏房住戶的情況,並於7月22日起在其中5個環境較惡劣的劏房安裝溫度監測儀,為期兩星期全日24小時收集17,760個數據,發現室內溫度會由早上起上升,傍晚時份稍為回落,晚飯時又再次上升約1度,相信與他們居住單位空間狹窄有關,使煮食時產生的熱力,容易擴散至整個劏房,而家庭成員返家和電器使用帶來的熱量,亦使晚上降溫速度減慢。在7月30日下午約4時,在觀塘鐵皮屋的劏房戶溫度更飊升至35.7度,較天文台在觀塘氣象站同時間錄得的30.7度,高出5度。

在酷熱天氣下,張太在劏房內有如人肉蒸籠,小朋友亦難以入睡,有時候更要外出「避暑」。

在觀塘鐵皮屋居住的住戶張太,現一家五口居於被「劏」為12個單位的僭建鐵皮屋內,單位約80呎。張太表示,踏入夏天後,每逢烈日當空的下午,在家中已很難受,不開冷氣便會汗流浹背,小朋友在家中難以集中做功課和溫書,夜晚亦難以入睡,長期影響身體健康。若打開窗戶,又會對出的垃圾房臭味和路邊熱風引入室內,為了「避暑」,下午會經常帶同小朋友到附近的大型商場留連。她續稱,若真的很炎熱,會待臨睡前才開冷氣,減少不必要的電費支出,但因劏房是由業主自行安裝「分錶」收費的關係,業主向租戶收取每度電電費1.3元,高出市價30%,而業主已預告明年將會加至1.4元。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陳英凝表示,人體雖然能夠慢慢適應環境的變化,但若留在高溫及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下,亦會出現中暑症狀。她說:「在炎熱天氣時,理應留在家裡,避免外出,但室內溫度卻較戶外環境高出5度,將會令住戶容易出現中暑情況。」她續稱,過去有研究顯示,長者、小朋友、呼吸道疾病和長期病患者,在炎熱環境下的入院率和死亡率會較高,提醒他們多加留意身體狀況,有需要時應到戶外陰涼地方休息。

在訪問期間,張太劏房的室內溫度又錄得高達攝氏35.4度。

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博士表示,因「熱質量」(Thermal Mass)的關係,鐵皮屋日間吸熱,晚上放熱,加上劏房環境狹窄,雜物較多,影響空氣對流,熱力難以消散,使冷氣使用量更大;若錯誤把發熱的電飯煲和雪櫃放於房間的入風口,將會令室溫更高,建議可在戶外小量灑水或種植攀藤植物,有助降低室溫。他稱,這些基層收入不高,他們為減省日常支出,寧願少開冷氣,結果「食難安、寢難眠」,在這種環境下長期生活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若長期開冷氣,電費開支更會令他們百上加斤,容易跌入能源貧窮線 。他稱,因劏房戶沒有獨立電錶,未能受惠於港府的電費補貼,促請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扶貧委員會成立基金,或透過關愛基金,處理能源貧窮問題,如透過自願團體向劏房戶派發補貼,照顧他們能源上的需要。他又稱,本會正了解他們的情況,尋求商界資助提供節能電器,並分享節能貼士,使他們智慧用電,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從而改善生活質素。